“双因子”创新技术,活动性结核病的“警报器”2014年5月,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世卫组织的“END TB”(终结结核病)战略。该战略提出了在2015年的基础上到2035年使死亡人数减少95%并使结核病发病率下降90%的目标。 根据2020年WHO发布的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,结核病作为致死率最高的十种疾病之一,在2019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数达到约996万,我国新发患者数达到83.3万,现存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约有600万人,其中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接近20亿,造成全球约140万患者的死亡[1]。2019年,我国结核病发病率为58/10万人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2019年感染结核病的人群中,87%是来自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,而占三分之二的患者来自8个国家,包括中国(8.4%,第三位)[2]。 部分结核病患者或在结核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,一般全身症状比局部症状出现得早一些,早期比较轻微,不容易发现。全身症状包括: A. 乏力、倦怠、全身不适较常见,容易烦躁,可出现心悸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、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不正常等; B. 发热:是肺结核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,多见于下午或者傍晚,第二天早晨降至正常,多数表现为低热,温度在38℃以下,也有少部分患者出现高热,是由于病灶扩散速度快或者病情进展快,发热明显,可达39-40℃; C. 盗汗:也多发生在重症患者,入睡后出汗,醒来后出汗停止,严重者衣服均湿透; D. 其他全身症状如食欲不振,消瘦和体重减轻,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或者闭经等。 结核病随着发生的部位不同,局部症状也不一样。 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病原学(包括细菌学、分子生物学)检测为主,结合流行病史、临床表现、胸部影像、相关辅助检测(γ-干扰素释放试验)及鉴别诊断等,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。
分子生物学检查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:通过分子扩增手段检测临床标本中特异性的靶标,从而检测是否存在分枝杆菌。该方法灵敏度高、特异性强,快速,一天内即可获得检测结果。(如07vip威尼斯生物DeFast.TB®)
![]()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(IFN-γ和IL-2)检测试剂是“十三五”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,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。该试剂盒选取了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,但在卡介苗和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中普遍缺失的RD1区和RD2区编码的ESAT-6、CFP-10、Rv1985c蛋白,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表达成为融合蛋白(ESAT-6-CFP-10-Rv1985c)。在检测时,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,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,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,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。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-6-CFP-10-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,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-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-2因子,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,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-干扰素、白细胞介素-2的浓度,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。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,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,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、准确的排筛。
![]() 参考文献: [1]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0[R]. Geneva: WHO,2020. [2] 张慧,赵雁林等.2015-2019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情况分析.中国防痨杂志2021年2月第43卷第2期.Chin J Antituberc,February 2021,Vol,43,No.2. [3] 唐神结,高文 . 临床结核病学(第二版)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9:ISBN 987-7-117-28404-2 [4] 唐神结,李亮,高文,许绍发 . 中国结核年鉴(2018)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9:ISBN 978-7-117-28470-7 |